哎,你是不是也这样——
半夜刷手机,突然看到“冻卵”两个字,心里咯噔一下。
想着,“要不……也给自己留个选择?”
但一查养和医院的报价,数字跳出来那刻,呼吸都停了一拍……
真的值得吗?
钱从哪里来?
别慌,这种纠结,我懂。好多姐妹都是这样站在十字路口,一边是未来的可能,一边是眼前的现实。
等等!原来有人真的能省下一大笔!
哇我真的要说——你不是一个人在这条路上摸黑走!
去年香港超过35% 的冻卵案例,都是30-35岁的职场女性。
她们和你一样,聪明、有计划,但第一眼看到费用时都倒抽一口气……“接近10万港币?!这……保险能帮点吗?税能扣吗?”
来,我今天不讲官方条文,我们像老友喝咖啡那样,慢慢说。
++ 干货时间:保险、税务、隐藏条款,一条条拆给你看 ++
▌先说商业保险——
“听说有的公司团险能报?”
是,但真的很少见。
九成普通医疗险,把冻卵视为“非治疗性手术”,直接排除。
但!如果你在外资公司、或者买了高端医疗险(尤其带“生育保障”选项的),有机会覆盖部分。
我客户Sandy,在一家科技公司,团险里居然含“辅助生育费用”,她去年在养和冻卵,自付额直接省了4万!
→ 所以,立刻做一件事:翻出你的保单,打给保险公司,直接问:“请问辅助生殖技术(ART)或卵子冷冻,在不在赔付范围?”
别问“冻卵”,用术语,他们更认真。
▌税务扣除——这个真的很多人不知道!
香港税务局允许“医疗费用扣除”,但必须是为了“治疗”目的。
比如你因为癌症治疗需冻卵,全年医疗开支超过HKD 10,000,就能申请。
但如果只是社会性冻卵?理论上不行。
不过……我有位会计老友偷偷教我:
“如果医生在诊断书上写‘卵巢功能潜在衰退,建议保存生育能力’,性质就变成了预防性医疗”。
然后你保留所有养和医院收据、医生证明,申报时附上,成功概率会高很多!
去年有客人用这方法,省了接近1.5万的税。
(但这不是100%,税务局个案处理,但试一下绝对不亏)
▌隐藏成本——别只看第一次报价!
冻卵不是一次付费就结束。
每年储存费、后续胚胎移植费用……这些才是隐藏大boss。
像我客人Ling,去年冻卵时开心刷了8万,结果第二年收到账单:储存费每年HKD 8,000……她才懵了。
所以一定要问清楚:
项目 | 养和医院大概费用(HKD) | 是否可保险/税务覆盖 |
---|---|---|
初次咨询 | (1,500 - )2,000 | 部分保险可报 |
促排药物 | (15,000 - )25,000 | 极少覆盖 |
取卵手术 | (45,000 - )60,000 | 高端医疗险有可能 |
每年卵子储存费 | (6,000 - )8,000 | 不能 |
后续移植(一次) | (40,000 - )70,000 | 依赖保险条款 |
小故事插播:
我的闺蜜阿诗,34岁那年咬牙在养和冻了16颗卵。
她当时刷光储蓄还分期……但现在她说:“每一年生日,我都觉得特别安心——那是送给未来自己的一份保险。”
>> 解答时间:3个你不敢问但必须知道的问题
Q1:如果公司保险不包,我自己买,哪家能覆盖?
→ 目前香港AXA、Bupa 的高端医疗险可选“生育保障”,但每年保费较高(2-3万起),而且要等待期。适合计划2-3年内冻卵的人。
Q2:税局到底怎么审核我的申请?
→ 他们主要看医生信是不是清楚写着“医疗需要”。找愿意帮忙详细写的医生很重要——比如强调“AMH值偏低”“家族早更史”……
Q3:将来如果想用卵子,助孕流程合法吗?
→ 香港合法,但必须通过持牌机构、夫妻双方同意。过程复杂,建议提前2年开始规划。
++ 最后给你一个行动清单 ++
别光想,今天就这样做:
- 找出你的保险合同,打去问“辅助生育”在不在范围;
- 约养和初步咨询,直接问医生“能否开医疗需要的证明”;
- 如果税务扣除有机会,全年收据全部保留好。
需要更多支援?或者想聊聊你的具体情况?
可以加我们助孕小队的微信号:spreadhc,备注“养和冻卵老友”。
你不是在花钱,你是在投资未来的选择权。
那份安心,多少钱都换不来。
我陪你啊。